近日,位于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的海南省种业实验室内,科研人员进行热带作物育种相关工作。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原题:崖州湾科技城构建科企深度融合新范式,攻关种业核心技术
向种图强壮大“芯”力量
一粒小小的种子能量有多大?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或许能找到答案——
近日,由海南省种业实验室培育的一批田菁种子从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出发,跨越数千公里,到达内蒙古自治区,播撒在盐碱地里,将有效增强土壤肥力,还能帮助解决当地的牧草紧缺问题。
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考察调研时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近年来,海南牢记嘱托,以种子创新和种业发展为导向,持续通过“揭榜挂帅”、开展联合攻关等方式,突破种子创新“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保障国家种子安全,助力种业振兴,向种图强壮大种业“芯”力量,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一项科技攻关:
全国10余个省区市受益
4月2日,海南省种业实验室内,嫩绿的田菁种苗“躺”在整齐排列的培苗皿中,身穿白大褂的海南大学海南专项博士研究生刘成立正聚精会神地观察田菁种苗的变化,将数据及时记录在册。
“这是新培育出的一批种苗,需要观察它们的性状变化,看哪一株更符合下一步的实验所需。”刘成立说,他们正在抓紧进行实验,培育出耐盐碱特性更优良的田菁品种。
海南省种业实验室合作交流部负责人夏勉介绍,田菁是一种海南本土常见的豆科野草,常作为绿肥使用,耐盐碱性强,生长速率快,“我们发现初花期的田菁在粗蛋白含量等指标上,能够达到苜蓿的水平,可以作为牧草来种植。”
有了目标,海南省种业实验室“靶向发力”,从各地搜集了400多种种质资源,建成全国最大最全的田菁种质资源圃,并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开展联合攻关,研发田菁和牧草品质改良技术,在昌江等地试种。
夏勉告诉记者,目前,该技术已经从海南出发,推广到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内蒙古等十余个省区市,用于盐碱地改造,取得了良好成效,获得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肯定。
“比如在西安,我们利用夏季闲置地种植田菁,既肥了土地,又可以作为牧草销售,实现了增肥又增收。”夏勉举例道,今年年初,他们的科研理论成果还发布在了《中国科学》等行业前沿期刊上,在种业领域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当前,我国牧草供不应求,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从大食物观出发,田菁新品种的培育能够有效缓解牧草紧缺的难题。“我们还在继续攻关,主要聚焦改善田菁种子的裂荚等问题。”夏勉表示,希望在海南能够尽快实现田菁新品种的培育,和种业企业建立合作,通过市场化推向全国各地,特别是牧草需求量大的北方,实现“南菁北种”。
田菁培育,只是我省加大种业技术攻关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在科研力量的加持下,海南南繁科研成果逐渐涌现,通过育种联合攻关,筛选出隆望两优889、吉丰优1002等6个海南好米重点推广品种,培育出屯昌猪、文昌鸡等新品种(配套系),选育出早熟荔枝、“双色1号”火龙果、“黄金1号”百香果等新品种,金鲳晨海1号、金虎斑等2个水产新品种通过农业农村部审定,为我国种业振兴持续输入镌刻海南特色的新动能。
一项制度创新:
20余个科研项目激活
在海南省种业实验室,一个个“订制”的玻璃罐内,一群双斑萤甲虫趴在玉米须上悠闲进食。“想要杀虫要先从‘养虫’开始。”一旁的科研人员正在认真观察双斑萤甲虫的生长情况,了解其生活习性。
近几年,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我国华北、东北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双斑萤叶甲问题,导致玉米减产。对此,海南省种业实验室与中种集团启动了“玉米抗双斑萤叶甲性状开发及应用项目”,取得了一定进展。
“在以往的科研工作中,一部分课题是科学家所感兴趣的,但可能跟产业没有关系。同时,种业企业知道市场面临的问题,但可能苦于没有足够的科研力量。而在‘揭榜挂帅’机制下,双方亲密‘牵手’,题目由企业提出,科学家来作答。”夏勉表示,由企业主导科研方向有利于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产业化效率将得到提高。“玉米抗双斑萤叶甲性状开发及应用项目”能这么快启动并取得进展,就得益于“揭榜挂帅”制度的创新。
2022年,海南省种业实验室参与推行企业联合“揭榜挂帅”机制,打造“企业出题-院所出智-成果共享-利益反馈”的研发创新闭环,构建新型企科合作模式,为种业成果转化打造新范式。“玉米抗双斑萤叶甲性状开发及应用项目”是首批20个“揭榜挂帅”项目之一。
放眼全球,我国种业发展迅速,科研理论成果层出,但科研成果产业转化率还相对较低,和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项目选择上,我们着力破除科研、产业‘两张皮’的问题,主要聚焦贴近市场,切中当前产业发展痛点的科研项目。”夏勉说。
“萤叶甲虫危害是我国玉米市场最近出现的新问题,此前还没有科研人员进行系统研究。如今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构建了萤叶甲成虫和幼虫的室内生测体系,并成功提取了两种蛋白,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玉米抗双斑萤叶甲性状开发及应用项目”科研团队带头人张杰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把提取的蛋白植入中种集团提供的玉米亲本中,观察试验效果,争取早日培育出新的品种,推向市场进行产业化。
种业作为海南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它的发展不仅包括从“0”到“1”的创新过程,还包括从“1”到“N”的产业化过程,资金支持是推动产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重要保障。
在“揭榜挂帅”制度的加持下,科研经费不足导致科研项目进展缓慢甚至停滞的后顾之忧也得到了有效解决。据介绍,海南省种业实验室会按实际情况给予项目充足的经费保障,同时也设立了“动态调整”机制,每年会对项目进行集中考核,以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前景作为重要指标,鼓励大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做在生产实践中。
海南省种业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完善“揭榜挂帅”机制,寻求创新资源的最优组合,激活科技创新源泉,加大科技协作攻关力度,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等方面形成更大合力,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三个平台搭建:
2800余家种业创新企业集聚
走进海南省种业实验室一楼的大型仪器公共服务中心,各类设备满负荷运转,来自多所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正忙着对实验材料进行分析比对。
近年来,海南省种业实验室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等多方协同发力,升级打造了基因多组学测序联合中心、大型仪器公共服务中心、植物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服务中心三大公共开放科研平台,提升配套服务保障能力,锻造种业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这几年实验室实验设备不断健全,很多设备在国际上都是领先的,使用也非常便捷。”基因多组学测序联合中心工作人员李燕告诉记者,她正在使用的T20测序仪就是国际上公认最先进的测序仪器之一。
科研平台还在不断“上新”。夏勉介绍,海南省种业实验室正在筹建高通量、大规模的基因分型联合中心,预计年内对外开放,届时实验室的科研服务保障能力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良好的服务能力,加上独特的气候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了不少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抢滩”入驻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育种创新主体加速聚集,种业产业链不断延伸。
据统计,目前,集聚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种业创新企业有2800家,涉南繁种业经营主体收入总额突破100亿元。“南繁硅谷”汇聚创新资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种业创新发展格局正在加速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农业科研工作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劲头,勇攀农业科技高峰。
海南省种业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今后工作中,一定牢记嘱托,为海南不断“向种图强”、中国种源自主可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他们计划增加水产种业方向的人才引进,抢占水产种业新赛道,推动种业这一未来产业发展尽快破局。
与此同时,我省也在加大支持保障力度,进一步改善科创平台的硬件条件,积极争取多渠道资金支持,吸引更多高端人才,着力探索种业产业链和科技创新链衔接,支持推动创新联合体的组建,支撑科创平台产业化发展。
如今,在崖州湾科技城,迎着和煦的暖风,一粒粒新品种的种子正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来自全国各地的南繁科研人员正追逐着北纬18度的光和热,在这里开启种业振兴新征程!(记者 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