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远景村:科技加持“稻路”更宽-新华网


陵水远景村:科技加持“稻路”更宽

2023-11-28   08:23:03
来源:海南日报
字体:

  原题:陵水远景村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助力农民增收、粮食增产

  科技加持“稻路”更宽

  近日,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提蒙乡远景村农业机械化服务产业基地里,工人熟练地操作稻米加工设备,伴随着轰隆作响的机器声,脱了壳的米粒倾泻而下,米香四溢。

  稻谷脱壳、谷糙分离、真空打包……经过一道道全自动工序后,一袋袋塑封好的大米从机器末端“吐出”。“土地翻耕、稻谷烘干、碾米打包,这些农事全都是机器来完成。”远景村党支部书记王连武自豪地说。

  近年来,远景村发展“热带特色农业综合农事产业发展项目”,为农事“育、耕、种、管、收”提供机械化服务和规模化管理,探索乡村振兴的“远景之路”。

  “过去没有机耕服务,在非冬季瓜菜种植期间,田间地头存在一定的良田撂荒现象。”远景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刘荣坦言。

  远景村耕地面积共6137亩。以前村民虽手握良田,但由于人工种植产量低、效益差,不少村民种植意愿较低。

  如何打破这个局面?多方调研后,远景村决定以“机械化服务”激活农业产业,减少村民人力物力投入,帮助村民降低种植成本,并推动种植区域宜机化改造,将散种地整合成了一片优质田洋,新增水田413.55亩。

  2021年,远景村成立村办公司——陵水远景观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定位确定为服务型经营主体。“我们采购插秧机、收割机、旋耕机、平整机、烘干机、无人机等农作机械20多台,为农户提供打田、育种、插秧、收割和稻谷加工一条龙服务,大伙能在家门口实现‘一体化托管’生产。”刘荣介绍,半托管模式下,村民只需支付每亩280元的费用。“一台插秧机一天可以作业50亩左右,原先这需要50人来完成,解放了劳动力。”

  此外,不少村民选择了全托管模式,即公司负责粮食耕种所有管护工作,收获后按每亩地的约定斤数返粮给农户。

  该村下旺村民小组村民刘金秀家里共有4亩农田,在全托管之前,大部分处于撂荒状态。自今年起,她将农田进行全托管,每亩地在收粮后能拿到200斤到300斤的粮食,足够一家人的口粮。平日里,刘金秀和丈夫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外出打工,增加收入。

  “村办企业还会以高于市场价三分之一的价格回收水稻,每亩为农户增收400到600元。”王连武说,开启机械化服务产业后,全村粮食生产收入从原有的62万元增长到170万元。

  厂房外的空地上,打田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农作机械排排停放,村民黎应飞正对它们进行养护。

  远景村的机耕服务,还走出陵水范围,承接了文昌、三亚、万宁、琼海等地业务,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县内耕种1000余亩,县外作业7000余亩。“公司以跑订单形式承接各地农机作业,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都是机耕服务的‘业务员’‘订单员’。”王连武说,“前几天,我们又接到了文昌的订单意向咨询电话,不同市县插秧有时间差,机器的‘档期’满满当当。”

  陵水远景观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还吸收脱贫户就业,培养了一支本土化的区域专业农事服务队伍,人均工资3000元以上,技术岗位能达5000多元,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与此同时,远景村加大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借力当地南繁育种优势,和上海农业科学院合作引进水稻品种“八月香”,推出高产山泉香米“野优丝”,每亩实现增产200至300斤。

  随着农业资源被科技“盘活”,远景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实现连年增长。据悉,该村2022年度纯收入达到257万元,年度实现集体经济分红67万元,实现钱粮“双丰收”。不久前,项目二期建成了育秧场、烘干厂、碾米厂和仓库等,不断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同时推动本地山泉米走上品牌化之路。

  在基地厂房中,水稻文化长廊明亮,人们可以一边参观了解水稻知识,一边透过玻璃窗直观地看到水稻加工的全过程。“我们村正准备打造‘知稻学堂’,让过来研学的孩子能亲身学农耕、知农辛。”王连武说,借助农业资源,远景村正全力建设集农业生产、观光旅游和人文体验于一体的乡村田园文化旅游区。(记者 王迎春 见习记者 余佳琪)

【纠错】 【责任编辑:韩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