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查看虎奶菇长势。通讯员 黄立华 摄
原题:白沙高峰村发展菌菇产业助农增收
“小土包”长成“金疙瘩”
7月16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新高峰村,59栋红梁白墙的两层联排民居错落有致地“镶嵌”于一片沁人心脾的绿意里——庭院前方,是成片挺拔叠翠的橡胶林,再朝后院望去,茶园满目皆绿,一垄垄茶树蔓延向远方。
“橡胶林里有‘宝贝’!”前一晚在树干上开割乳胶的一圈圈刀痕还很新,在符江等村民的橡胶林下已拱起了一个个蓬松的“小土包”,刨开落叶及腐殖质层覆盖的浅土,他顺势挖出了一个个看似“土疙瘩”的虎奶菇,掂了掂重量,估测重约一斤半。这是该村自2021年元旦前完成整村生态搬迁后引进投产的又一“新品”。
驻村干部介绍,自今年初以来,该村与一家生态农企达成合作,动员村民在橡胶林下起垄打造虎奶菇种植“试验田”,但起初,大家观望情绪居多,在这节骨眼上,今年4月初,符志明、符江等村“两委”干部带头在自家橡胶林下腾出了共计60亩地开始种植虎奶菇,并于7月中旬开始开采收成。“3斤鲜品晾晒烘干后,就有1斤干货,每斤干货收购价少说也有30元。”该生态农企负责人介绍,按照合作约定,由该企提供菌菇包(种苗营养包),安排技术员驻村培训及深入田间地头传授管护技术,并承诺包销。他补充说,只要管护到位,亩产虎奶菇鲜品可达三四千斤;而且,一年可种植收成两至三茬,尤其是秋冬季节,产值更为可观。
“真没想到,这个‘土疙瘩’还是个‘金疙瘩’呢!”看到虎奶菇首轮收成喜人,不少村民也跃跃欲试,已开始忙着在各自橡胶林下整地、安装喷淋设施等,计划趁着近期雨季开种。
虎奶菇能长得好,但对生态环境颇为“挑剔”。其实,在新高峰村这一与“生态”息息相关的生态搬迁村里,早在2年前就已发展生态菌菇红托竹荪种植产业。“2021年,种植红托竹荪有四五十亩,产值超100万元;2022年,规模扩大到160多亩,亩产量更高了,产值估计上千万元。”作为新高峰村集体经济产业,该村菌菜轮作基地负责人符国华算着账本介绍。
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符志明介绍,早在新居建成搬迁时,白沙就按照人均10亩的标准,提前为村民就近补偿了共计5000多亩可开割橡胶林,还引进生态农企与村集体达成合作,动员村民投工投劳,共同发展室内大棚菌菜轮作产业。自此,多年来惯于割胶谋生的符国华等村民经培训后,也铆足干劲干起了管护菌菇这一新产业。
“搬新家、住新房,楼上楼下共计4室1厅,孩子也在城里上学了,这是大好事,但我们可不能坐吃闲饭。”边聊着,符国华带着记者走进种植大棚,大棚内上月刚完成一轮哈密瓜收成,新一批哈密瓜种苗长势喜人。
“红托竹荪‘怕热’,每年10月左右,才开始种植红托竹荪,次年二三月就可陆续收成;到5月完成收成后,就开始‘晾地’,轮作哈密瓜、玉米、珍珠菜、地瓜叶等根系发达的短期农作物,让土壤进行生态修复的同时,也能实现‘一地多收’。”符国华说。
更让村民期待的是,今年7月,毗邻村居的新高峰村共享农庄项目在完成主体工程的基础上,已开始着手室内外装修。“这是促进白沙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项目,可提供100余间住房及相关配套。”白沙有关部门负责人承诺,到时将优先培训并录用村民在共享农庄从事保洁、安保等工作,并享有土地租金及产业分红等利好。
“好几户村民都去附近茶园采茶、制茶,还有外出干基建、跑运输,大伙增收的门道越来越多!”搬出了大山,村民们活出了不一样的精气神,干产业促增收的劲头也越来越足。(记者 曾毓慧)